精选篇章阅读我在明末守边关
  • 精选篇章阅读我在明末守边关
  • 分类:现代都市
  • 作者:王动
  • 更新:2024-05-13 04:09:00
  • 最新章节:第39章
继续看书
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是由作者“王动”创作的火热小说。讲述了:大明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! ......

《精选篇章阅读我在明末守边关》精彩片段


当王动等人回到靖边墩时,整个墩内都轰动了。

钟大用,王有金,杨通,和靖边墩几个妇人,还有拒虏墩几个墩军们都是涌了出来

第一眼出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大群的健马,此外便是王动几人趾高气扬的各骑在一匹骏马上。

他们马上都挂着鞑子血仍未干的首级,手上还牵着几匹马的缰绳

在这些马的马背上,还坐着一些形容憔悴,被营救回来的大明女子。

余者空余的马匹上,则是堆放着大量缴获的物质。

一片喧闹声,各人纷纷涌了过来,对眼前的马匹物质指指点点,惊叹与询问声不时响起。

这么多缴获的战马,这么多物质,还有那些首级,真是非常让人吃惊,难道鞑子们都被王动杀光了?

钟大用与王有金并肩走了出来,看到眼前的情形,二人哪还有不明白的?

惊喜之下,二人相视一眼,都是哈哈大笑起来,此次大捷是肯定的了。

不说首级,就是眼前缴获的这些战马,二人这次升官发财就是免不了的了。

钟大用大步地迎了上去,高声叫道:“欢迎壮士们得胜归来啊,王兄弟你们真是好样的,哈哈哈哈哈!”

王动与韩朝等人跳下马,王动心想:“自己这个身体虽然会骑马,不过骑术却不怎么样,看来以后得好好练练。”

看看韩朝兄弟,二人倒是骑术不错,不过高史银与齐天良二人却是连自己都不如,只是勉强骑在马上。

王动大步走上前去,向钟大用抱了抱拳,大声道:“王动等不辱使命,侥幸归来,计斩鞑子首级十具,缴获战马二十三匹,夺回被掳妇人二十余口,余者物质无算,现归来向钟头复命。”

钟大用脸上的肥肉剧烈地颤抖了一下,连声音都变了:“斩,斩首十级,你们,你们……好,真乃勇士,真乃勇士啊。”

围在旁边的各人听到王动的话,都是集体地抽了一口冷气。

王动等人出战他们是知道,总共也不过才出动九个人,眼下却斩了后金军十个首级。

平均一人斩获一级多,什么时候明军有如此战斗力了?

不过事实摆在眼前,不说王动等人马匹前挂的后金军首级,就是眼前缴获的这些战马物质,便足以证明他们所说的事实了。

韩仲更是高声叫道:“此战王大哥出力最大,他一人就杀了五个鞑子!”

又是一片惊呼声,各人目光中瞧向王动都满是敬畏。

此时王动这个王大傻子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早己不存在了,转而起来的,是深不可测的感觉。

钟大用也是咳嗽了一声,震惊地看向王动,心下对王动又爱又恨。

如此勇士,是每个上官都梦寐以求的,可惜这个王动太过桀骜不驯了,难以掌控啊。

他想起一事:“王兄弟出战,你们可有伤亡?”

王动黯然道:“墩内的马名兄弟战死,还有拒虏墩的谭进荣兄弟,大康墩的张如春、齐炳兄弟同样战死,余者人人带伤!”

钟大用也看到了,除了王动,眼前都是人人人带伤的样子,后面几匹马上还驮着马名等人的尸体。

不过此战以九敌十,己方阵亡四人,杀死对方十人,己经是非常难得的战绩了。

放眼大明各地,似乎也没听到过这样的战绩。

钟大用严肃地道:“王兄弟你等立下如此大功,我当向上官请赏,捷报飞传。

死难的兄弟,我也会向上官为他们请下抚恤,以慰他们在天之灵。”

王动抱拳施了个大礼:“多谢钟头了!”

接下来钟大用兴致勃勃去观看缴获物质,慰问那些被营救回来的女人。

韩仲则是绘声绘色地向各人描绘起此战的经历,听得众人一片片的惊呼声。

各人一边听,一边看着眼前那些怒目圆睁,死不瞑目的后金军首级,都是兴奋地议论个不停。

看着王动等人意气风发的样子,后面的杨通脸上满是懊恼的神情,早知道就跟他们一起出战了。

唉,后悔莫及啊。

在齐天良旁边,他的妻子陶氏是笑得合不拢嘴

齐天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,他轻声说了句什么,陶氏忙捂上嘴巴,夫妻二人相视一笑,都是了然于心。

至于那拒虏墩的几个墩军则满是羡慕地围在高史银的身旁,如众星捧月一般。

高史银也是满脸傲然的样子,在他面前,拒虏墩甲长王有金也是不时的嘘寒问暖。

此战高史银有参与,本人更是斩获了后金军首级一具,缴获无算,这功劳算起来自然免不了他甲长王有金的一份。

高史银一向是他心腹,眼下又立下如此大功,自然是让王有金欢喜不己。

众人喧扰了一阵,钟大用吩咐将缴获物质先搬进墩内再说,

还有那些鞑子抢来的粮食与鸡羊等,今晚便可以好好的大吃一顿了。

王有金在旁对钟大用道:“此战大捷,应该派人赶快向管队大人报捷才是。”

钟大用道:“那是,那是,不需舅哥提醒,我也省得。”

众人正要进墩,这时几个墩军纷纷叫道:“有官兵来了!”

果然见南向烟尘滚滚,十几骑大明骑兵出现在众人的眼前,看旗号,却是董家庄管队官张贵麾下的兵马。

钟大用与王有金相视而笑:“说曹操,曹操到,正要派人向张大人报捷,他便来了!”

很快,那队大明骑兵便到了靖边墩诸人的眼前,约有十二,三骑的样子。

为首是个短须戟张,豹眼圆睁的中年军官,年约在三十七八左右,身上披着青衣铁甲,头上顶着一顶八瓣帽儿铁尖盔,身上系着大红披风,很是威猛的样子。

这人正是董家庄的管队官张贵,他是百户官衔,以百户充任董家庄管队官,董家庄周边的大康墩、拒虏墩、靖边墩、茶房墩四墩都是归他管辖。

策马紧跟在他身后的是他的家丁队头张堂功,年在三十五六,平时管着张贵的家丁十人。

见上司降临,钟大用与王有金忙迎了上去,正要跪揖参拜,

张贵己是跳下马来,他挥了挥手,大声叫道:“大用,听我庄内夜不收说,昨晚你们墩内出战鞑子大捷?”

王动心想:“消息传得好快!”

不等钟大用说话,张贵的眼睛己是看向眼前的大堆缴获,他眼睛瞬间睁到最大。

眼前这些战马盔甲,帐篷兵器,还有马前挂的后金鞑子首级等,这大捷哪还有错?

他连声惊叹:“果然,果然……太好了,太好了……”

他大步走上前去,颤抖地抚着那些缴获,仔细地看个不停,一边嘴里还不住的啧啧称奇着。

不说他,就是他身后的那些董家庄骑兵们,也是个个羡慕火热地看着眼前的这些马匹兵器,个个议论个不停。

比起自己破烂的衣甲,身下骑的瘦弱战马,这些缴获的鞑子马匹兵器盔甲真是太好了。

看了良久,张贵裂开嘴大笑起来,形容间己是喜不自胜。

依大明的军功制,军官领军数百者,部下斩获达贼十名颗,便可以荣升一级。

不说这些斩首的首级,光是这些缴获的马匹物质等,这升官己经是肯定的了。

张贵哈哈笑着,他转过身来,高声对钟大用道:“大用,这是怎么回事,你仔细说说!”

钟大用与王有金二人都是紧跟在他的身后,时刻关注着他的神色,

此时听到张贵询问,钟大用忙上前将昨日的事说了,王动等人虎视眈眈在前,他自然不好睁着眼睛说瞎话。

一时间,在他的嘴下,昨晚的战局与王动等人的功劳一一说出,当然了,这其中也不泛他钟甲长与舅哥王甲长出战前运筹帷幄的功劳。

张贵不由听得动容,连他身后家丁队头张堂功与众董家庄官兵也是露出震惊非常的神情。

九人夜袭鞑子兵十人,己方仅阵亡四人,便全部斩杀对方十人,还缴获了一大堆的马匹物质等。

这其中还有鞑子的白甲兵,拨什库等极为悍勇的鞑子军士。

特别是靖边墩内其中一个墩军,还斩获了对方高达五人的首级。

如果不是眼前大堆的缴获首级在前,张贵等人一定是以为钟大用在说瞎话了。

张贵叫道:“昨晚是哪几个好汉出战?给老子站出来看看!”

王动,韩朝韩仲等人昂然站了出来。

张贵等人一一看来,果然这几人个个都是好汉,从这些人身上,可以看出昨晚战事的惨烈。

可说是人人身上带伤,特别是韩仲,大腿上被捅了一枪,此时走路还是一拐一拐的,时不时仍有鲜血从他腿上渗出来。

仔细看着这几人,张贵口中连道:“不错,不错!”

他又叫道:“哪一位是王动,站出来给老子看看!”
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在董家庄内住了一晚,第二天一早,王动几人赶着牛,带着军户们回往靖边墩而去。

几人神情都很高兴,此行虽然收获小,但也总算是打开了第一步。

那些被划拨给王动的军户们个个拖家带口,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跟在王动几人身后,各人神情间都有些忐忑不安,换新东家了,不知道未来命运会怎么样。

王动的名声他们是听过的,他们杀鞑子很厉害,不过往往这样的人,性情就越凶暴,他会善待大伙吗?听说此行是到靖边堡去屯田,未来前景又会如何?

众军户各样心思,众人一路赶路,午时,一行人到了靖边墩面前,齐天良高声叫军户们注意避开壕堑旁几个暗藏的塌窖陷阱。这时吊桥与墩门打开,杨通与妻刘氏,齐天良妻陶氏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。

此时各人己是饥肠辘辘,王动高声吩咐两个妇人:“杨家嫂子,齐家嫂子,你们快去煮一些粥出来,给新来的兄弟们充充饥!”

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:“粥要煮得稠一些。”

两个妇人高声应了一声,转身回墩去煮粥了。

听到王动的话,军户们一阵骚动,看来新东家的心肠不错,与他让人畏惧的外貌不合,各人心中涌起希望,看来此行也不会那么差,各人按户各找地方温顺坐下,只是轻声议论一声。

王动打量那些军户,这十户军户中,连家小在内,共有口四十多人的样子,男女各占一半,放眼望去,无不是衣衫褴褛,人虚体弱,可能只有七、八个会显得壮实些的年轻人。而一些缩在父母旁的孩童,更是头发蓬乱,面黄肌瘦,身上衣裳破如麻袋,只是用畏惧的目光打量着人高马大的王动几人,又好奇地看向眼前高大的靖边墩。

前几日己是过了霜降,天气越发寒冷,这些军户身上的皮袄毡帽到处是破洞,寒风吹来,很多人都是发抖起来。一些男丁还好,他们身旁的妇人小孩更是不堪。

看着眼前这些人,王动叹了口气,这些哪是大明军人,分明是一群大明丐帮啊,自己靖边墩七人,虽也是穿得破破烂烂,不过显然的,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比他们强太多了。看来以后得花一些时间为他们调养身体啊。

等待中,刘氏与陶氏终于吃力地各端一大口锅出来,锅内腾腾的冒着热气,远远的一股米粥的香味飘了过来。

军户们一阵骚动,个个都是使劲地伸脖子往那边看,特别是那些孩童,更是使劲地唵着口水。

刘氏与陶氏二人亲热地招呼起来:“喝粥啦,大伙都将碗筷拿过来喝粥啦。”

军户们纷纷从自己行李中找出碗筷,有王动等人在前,他们不敢拥挤争抢,按着家口,一个个拿着碗上来排队领粥,排在后面的只是不断的探头探脑,非常焦急的等待。

刘氏与陶氏不断招呼着那些军户,特别是陶氏,神情间更是亲热,有新人来了,看在自己是靖边墩老人的份上,至少王头会将那些妇人们交给自己指挥吧?

她一边用勺子为各人舀粥,一边大声道:“大伙喝着粥,可不要忘了总旗王大人的恩德啊。”

众军户只是没口子的答应,一边各找地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。碗中的粥香甜浓稠,都是纯正的米粥,决对没有添加野菜树皮之类的,过久了糠菜度日的日子,喝着这么好的米粥,很多人都是流下泪来。

……

王动几人也是一起喝粥,几人毫不顾忌形象地在墩外席地而坐,王动喝了六碗粥后,拍拍肚子站起来,韩朝几人也是随后停了碗,再看那些军户,他们各人喝了一些粥后,精神气都好多了。

王动让韩朝招呼军户们过来,杨通也是大囔道:“总旗大人训话了,大伙儿都快些安静。”

王动走到那些人面前,看着这些人,王动也感觉到压力,以后他们的衣食生存就要靠自己来维系,自己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吗?注视了这些军户良久,王动开口朗声道:“昨日管队张大人将你们划拨于我,以后你们都在我的堡内屯田,我王动在这里说一句,以后都是一堡的兄弟,我王动当一视同仁,决不会亏待你们。”

底下半响没有言语,很多人都是麻木地听着,正要冷场的时候,底下一个年轻人低低的在后面说了一声:“王大人说让小的们来堡内屯田,不知大人要小的如何做?”

王动赞了一声,道:“这位兄弟问得好,王动不才,奉防守大人及管队大人之令屯田,以后我们都在这董房河边开垦荒地,事后每人都会分下田地,还有耕牛种籽等物,防守大人己向我保证过,屯堡只管放手去做,将来开垦出来的田地,决对不会有人徵扰,大伙只管安心屯种便是。”

听到王动的话,底下各人一阵骚动,显然防守官许忠俊的保证,对这些人还是有说服力的,而且到时不但有田地,还有耕牛种籽等物分发,对他们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。

又有一人问道:“不知小的们将来要纳粮多少,耕牛种籽等物将来小的们要偿还吗?”

王动大声道:“明人不说暗话,眼下大伙一起开垦土地,兴修水利,这些财帛都是我出,而且考虑到大家的口粮不多,以后每日的工食也是由我来付给。将来等米麦成熟,第一年,我给大家免征税粮。第二年,每亩屯田征粮一斗,以充付先前支借的牛具等银。第三年,每亩屯田征粮两斗,此后永为成例,不再另生加派。我王动说话算话,当日我与甲长钟大用言明前往击杀鞑子,事后我果然去了,搏命撕杀后,才有了现在的官位职务!杀鞑子是如此,在屯田方面,我同样也是如此!”

听了王动爽直的话,众人都是相互而视,个个心动,王动话说得直,第二年起就要征粮,反给他们真实可信的感觉,王动的话比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上官们有说服力多了。如果真如王动所说,第三年后便不再加派,那每亩征粮两斗各人是完全承受得起的,这只是明初军户们的纳粮份额,虽比明面上的民户租重,但在眼下这种年景,这种负担己经算是很轻了。

话后,虽有一些人还是疑虑不安,不过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涌起希望,如王动所说,希望将来能过上太平安定的日子吧。

安抚训话后,王动吩咐将从董家庄内带来的牛赶回墩内去喂养,那些锄头等物也一样拿进去。杨通为王动将墩内那张唯一的椅子搬了出来,王动坐在椅上开始为军户们登记文册,可惜没有桌子,只能拿块木板垫在腿上写了。

王动书写毛笔字繁体字并不是问题,他挥笔而就,将这十户人依各人军户帖一一登记,各户年籍、从军脚色、贯址、家口,男妇,成丁等一一备注,并开具正副两本文册。

最后统计,十户军户,总有男妇四十五口,其中男子二十二口,成丁十八口,不成丁四口。妇女二十三口,十三岁以上的壮女十五口,十三岁以下的幼女八口。另还有各户带来的随身事产也是一一登记。

忙完后王动松了口气,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手脚,许久没有摸笔了,才登记十户人家,就感觉到有些劳累。

他心下暗叹了一口气,以后墩内事务繁多,难道事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?特别是这种文书工作。

可惜现在墩内除了他,还有齐天良识几个字,能算点数外,余者韩朝兄弟与杨通,还有两个妇人都是连自己名字不会写的正统文盲。除了自己亲力亲为还真没办法,不过以后随着屯堡的发展,案牍文书事务越来越多,看来以后得招个书吏了。

那些军户见王动竟可以流利书写文册,也是暗暗诧异,各人脸上都是露出了佩服的神情,这王总旗上马可以杀贼,下马可以舞墨,还真是文武双全,各人内心不由都对王动增添了几分信心。在这大明就是如此,能读书识字的人总是让人佩服的。

王动忙完后,让韩朝兄弟几人为那些军户安排住的地方,这么多人墩内肯定住不下,暂时也没有营房安排,只能先让他们沿着墩旁撘些茅屋,暂时居住。

北地流民向有在野外建盖地窝子的习惯,在地上刨个坑,找些石头树枝在周边垒个小墙,然后在顶上搭一些茅草便可成房屋了,这种建筑简单有效,不需什么原料,听闻传自塞外胡人,只要有一定的柴草碳木,便可很好地抵御严寒。

韩朝几人指挥那些新居民在墩外搭建地窝子,这方面,王动当然没有韩朝等人懂,他只是要求那些新居民搭建地窝子时要排列有序,而且方便时也要集中到一个茅坑内,不可乱撒乱排,尽量注意卫生。

可以看出,韩朝很有指挥能力的样子,王动看这兄弟二人来历神秘,似乎很有故事,不过王动当然不会去过问他的隐私。

到了晚上,一个个地窝子己经具备雏形,一堆堆的柴火燃起来,加上小孩的玩闹笑声,给靖边墩外增添了许多生气。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大明国初实行里甲制,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,一里十甲,每甲十户。

每里推举丁粮多者十人为里长,每人轮流担任一年,十年一周转。每甲以丁粮多少为顺序,每户在十年中轮流担任一年甲首。

这里甲制就如后世的乡镇制度,在大明国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明中叶后,地方乡绅势力兴起,里长甲首之类的职役地位日趋下降,特别是行一条鞭法后,各地里长甲首更如苦役贱役,大明地方的统治秩序慢慢崩溃。

不过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,在地方的管理上,里长甲首们还是负有重要作用,比如这地方上的田地买卖,便要由该地的里长负责监督,并由里长从州或是县衙处领来格眼契纸作为交易凭证,在买卖的推收过割后,出了问题里长也要负责。

在王动找来姜安后,听闻王动要买些荒地官田,里长有些奇怪,他道:“贤侄,老哥在这里说一句,你不是文人,不是举人,连生员也不是,按道理,你是没有赋税优免的,眼下田税很重,你买了荒地后,还要投入很多钱粮,到时便是得不偿失啊。”

姜安己经打定主意要与王家深交,所以他的话说得颇为推心置腹。

王动听了也有些感动,不过他主意己定,岂会因为姜安的几句话便打退堂鼓?他道:“世叔,我是有自己主意的,还请您行个方便。”

说着一锭约一两的银子己是轻轻地放于他的手上,姜安眼睛一亮,叹了口气,道:“也罢,都是乡邻,能帮我就帮这个忙好了。”

当下他去了州城一趟,取来契纸格眼,同行的还有一个保安州司吏,名叫祁官的。

几人沿着董房河边走了一趟,最后在离河约两里处的一个地方,又验看过王家的户帖式后,以一亩五两多的价格,以父亲王威的名义,王动买了二十亩荒地,得到了一张《崇祯八年保安州桑干里王威买地赤契》。

此外还有一张推税票:

保安州二里黄册里长姜安,今据保安州官衙卖过官地二十亩,罔字八百八十乙号土名下洪,每亩征银五分三厘,共税银一两六分整。以上一号推入本里六甲王威户解纳,存照。

崇祯八年正月初七日黄册里长姜安,押。

经管户丁:王动。

书手祁官,押。

契约与推税票都是一式两份,当王动在契约与推税票上签上自己名字时,姜安与祁官都有些惊讶地看了王动一眼,同声道:“好字!”

……

地虽然买来,不过王动暂时没时间理会,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忙。

崇祯八年正月初八日,王动带着钟调阳与韩朝等人回到了靖边堡,堡内多事,自己不可能长时间留在家内。

由于韩朝新建一队,钟调阳正好领了他原来那队兵。而舅舅钟正显,原本王动想让他到自己屯堡的,不过钟正显跟来一看,这靖边堡也太简陋了,连个堡墙都没有,他显然不愿意受这个苦,王动只得安排他到董家庄去,免不得又要备下一份厚礼。

张贵看在自己的面子上,给了钟正显一个书吏的差事,每月俸米几斗。

去董家庄时,王动还同时请求张贵将高史银调入自己堡内听用,看在王动的情面及礼物的份上,张贵同意了王动的要求,那高史银自己都不愿意独立舒服地做一墩的甲长,自己还说什么?他很是痛快地答应了王动的请求,以后高史银就留在靖边堡内听用。

不过王动现在手下军士不多,高史银显然没有独立带兵的机会,先跟在自己身边,未来慢慢说吧。

王动回到靖边堡后,很显然的新年节假日立时停止,全堡上下又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劳作中去。

首先第一重要的还是继续将四倾梁匪寨内的木料石料全部拆回来,一时间又是全堡男女一起动手,每人每天都是到四倾梁寨内去拆除木料木板石料等物。经过全堡上下的努力奋斗,到了惊蛰这天,整个四倾梁匪寨终于拆空了。

经过靖边堡众人的清洗后,全寨上下可说是清洁溜溜,干净无比,不但所有的木料石料全部拆走撬走,就是木板也不剩一块,最后的结果就是靖边堡建堡的材料终于全部充足了。

看堡内原材料堆积如山,全堡上下都是松一口气,王动也下令再买来猪羊几头,全堡上下一起庆贺两天。

庆贺完后,此时离春分也就十余天,又必需开始准备全堡上下的春耕事宜了。

首先的,有一个问题,在去年秋冬,靖边堡军户虽然疏浚了百户渠的一段,不过很显然的,现在河低渠高,需要引水。

当地一般是使用龙骨水车引水,对于王动来说,这龙骨水车一是需要每日使用专门人力,二是引来的水太少,功率太浅,王动需要一种高效率的引水工具。

他想到了后世的兰州大水车,这水车不需要人力畜力,用水流带动便可,而且引水功率极大,每日引水灌田可达三百余亩。当然,有利有弊,这种水车好是好,怕就是造价太高。

不过王动想了想,还是让齐天良与杨通二人到各地寻觅工匠了。

……

“大人,您说的兰州大水车无非是筒车一种,此物唐时便己出现,不稀奇也不难造,小的在黄河边时,便曾为当地人造过,只是耗费钱粮多些罢了。”

几日后,便有一群工匠站在王动的身旁,都是很专业的木匠泥工,分别是齐天良二人从董家庄,舜乡堡,保安州城几地招募来的。其中一个头发发白的老匠听了王动的描述后,很快站出来傲然说道。

听了老匠的话,王动有些惊讶此时大明民间科技的发达程度,他问了一声:“估计要耗费钱粮多少?”

老匠盘算了一会儿,道:“若是用于灌井的水车,一架费银不过十余两。只是这种筒车体型庞大,用料甚多,估计连材料工费计算在内,造一轮水车怕要近百两银子。”

听说要近百两银子,王动不由犹豫了一下,不过有了剿匪积财的路子后,王动对于银子的花费己不会那么吝啬,他一咬牙道:“好,就依你,你要什么花费只管与我说,不过有言在先,若是水车出了问题,我可是不给钱的。”

老匠傲然道:“大人只管放心,若是水车出了问题,老汉等分文不取。”

王动点了点头,这老匠虽然神情居傲,不过有才能的人大多如此,只要他真有能力,便是用他又如何?

想到这里,王动己是对这群工匠起了招揽之心。
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最新更新
继续看书